来源:HIT专家网官微 作者:朱小兵 姜浩
导读: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需要有整体规划和长期建设的心理准备。
“一家医院第一有价值的是人才,第二有价值的就是数据。过去,我们一直躺在数据这座金山上,却不知如何去挖掘。”顾两年多来的工作,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河北医大二院)数据中心主任底涛将部门定位比作数据“垦荒”和“耕种”,不仅要将历史数据汇聚清洗好,还要改善数据质量,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应用,更要想法设法发动临床、管理及科研人员的数据利用积极性,共同播种,共同培育,共同收获。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数据中心主任 底涛
数据垦荒,建设三大数据中心
在河北医大二院的“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重点工作。为此,医院于2020年10月正式成立数据中心,时任院长办公室副主任的底涛被任命为数据中心主任。底涛1991年入职河北医大二院后就在微机室工作,在此后30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信息中心、基建处、院长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工作,参与过信息系统开发、全院网络建设、医院网站开发等多项信息化建设。
面对这一全新的岗位,底涛意识到:数据中心的重要任务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应用,但这项工作与此前负责的其他信息化项目不同,光靠IT人才是无法全面胜任的。为此,他组建了一个全新架构的数据中心人才团队,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信息中心工程师,精通信息技术,为系统建设、运维保驾护航;二是临床医生,精通医疗、科研、教学,敏感于业务科室对数据的需求;三是数据中心在2022年招聘的统计和大数据专业的新人。目前,数据中心成员基本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
2022年1月,河北医大二院启动了大数据平台系统项目建设。在项目招标过程中,通过多次院对院学习交流、参观了国内多家信息化标杆医院,同时也考察了多家企业,河北医大二院希望能够找到一家专业性强、产品成熟度高、有较强成功案例支撑的企业进行合作。最终,柯林布瑞凭借实力经过招投标遴选成为医院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合作伙伴。
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系统对接与数据整合。底涛深知,医院经常被系统接口问题“卡脖子”。柯林布瑞的实时同步技术,无需接口就可以在业务系统镜像库中抓取数据,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节省了协调成本和资金成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方便。”底涛深有感触。
同时,柯林布瑞熟悉主流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逻辑及数据质量情况,数据对接及治理工作轻车熟路。
秉承“先建数据平台、再建应用”的思路,河北医大二院将大数据平台建设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整合业务系统数据,建设临床、运营、科研三大数据中心(CDR、ODR、RDR),在信息中心的配合下,数据中心集成了19个业务系统,整合了医院从2006年至今的全部基础数据,约40多亿条、25TB;第二阶段,建设大数据应用,数据中心在项目建设前期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与临床科室、管理科室沟通,判断需求的合理性,决策上线哪些系统,再根据院内的科室工作安排以及需求迫切程度,选择科室进行试点。
在整合数据的过程中,底涛深刻感受到:数据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医院2013年以前的数据质量较差,需要大数据平台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治理,例如,对于缺少患者性别、年龄的病历,系统会根据患者身份证号码,自动选择有效数据进行填充。目前,数据中心已经完成很大规模的数据治理,但数据治理工作仍要持续进行。
主动服务,应用激活数据
夯实数据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上线一系列应用,让数据“活”起来,才能创造价值。2022年5月20日,经过柯林布瑞交付团队和医院数据中心团队的共同努力,河北医大二院大数据平台系统第一批共计21个应用上线,此后,又有10项大数据应用陆续落地,服务对象涵盖临床、管理、科研等领域。
首先是服务临床。过去常有医生反映,在接诊过程中,缺少患者过往的门诊信息或体检信息,无法进行对照。因此,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了“患者360应用”并嵌入医生工作站。应用上线后,可以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信息,提高诊疗效率。
另外,过去医院的单病种上报工作非常繁琐,两名临床医生合作耗费1-2小时,才能填充一份上报数据,而且上报数据经常出现不准确、不全面的情况,被退回后又需要重新整理。“单病种数据自动化上报应用”上线后,医院实现了单病种数据的自动化填报。现在,工作人员处理一条数据仅需2分钟,极大程度提升了填报效率,减少了临床负担。2022年,河北医大二院完成了60678份单病种数据上报,基本补全了从2020年1月1日至今所有符合单病种上报要求的数据。
其次是服务管理。2022年底,由于疫情海啸带来的井喷式就医问诊需求、职业暴露导致的大面积减员等问题,使得医院面临着巨大挑战。艰难时刻,医院新建的“运营管理系统”帮了大忙: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各科室在岗人员、床位数等医疗资源,辅助全院医疗资源调度决策,有效提升患者救治效率。同样的例子还有手术室排班等,运营管理系统上线后,医院手术室周转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除此以外,河北医大二院还建设了“医护人员360系统”,科主任能够及时了解科室成员的工作量,例如门诊量、手术量、床位周转率等指标。“国家提倡在职称晋升、人才评价等环节,不要唯科研论、唯论文论,日常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底涛时常与医院领导沟通,数据就是评判、衡量绩效的金标准。
第三是服务科研。数据中心建设了“临床大数据搜索应用”,并安装到每个科室的临床工作站上。临床医生在工作之余可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临床数据,以激发新的科研灵感。
为保障数据安全、保护患者隐私,医生只能搜索到近期5%的数据,且均已进行脱敏。当医生的科研课题通过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后,才能正式使用这些数据,全面支撑医院基于大数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在经过多次实际使用后,得到科研医生的广泛好评。
河北医大二院还上线了“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将生物样本信息与患者临床、检验、检查、病理、治疗、随访、质控、知情同意等相关信息融为一体,实现快速统计查询,对于提高科研效率具有极大的帮助,是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应用到临床,实现“转化医学”的重要保障。
底涛透露,正在建设中的河北医大二院正定新区医院,也将计划利用一层楼的空间建设院级生物样本库。
如何让大数据平台活跃起来?
“应用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总跟在潮流后面。如果用心深入大数据应用的建设过程,就会发现医院的很多问题,也能找到症结所在,这也是所谓的前瞻性的来源。”在大数据平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底涛有许多思考、感悟:
第一,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需要有整体规划和长期建设的心理准备。以“运营管理系统”为例,数据中心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否则用户将对系统失去信任。当数据中心的数据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出现哪怕是很细微的偏差时,数据中心也都要竭力把问题根源找出来。这种不断校准、不断建设的过程,也是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路径。
第二,大数据应用的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样,需要医院领导的推动。如果遇到配合度不高的部门,数据中心的工作很难推进,需要医院领导从中协调。
第三,系统建成只是第一步,让大数据平台活跃起来才是关键。数据中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不同科室、不同人员的需求,主动下科室培训、讲解、交流,与临床人员一起做科研、研究课题。初期,数据中心可以选择配合度高的科室合作,开展示范项目。医院一位科主任为了做科研,曾经招了很多护士、学生去档案室调阅病历,手工输入数据,结果数据不全面、不准确。数据中心按照这位主任的要求,为其快速建立了卵巢癌的专科专病库。
第四,数据中心不能只有IT工程师,还要有临床人员,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临床医生的医疗经验丰富,有很多在临床科室的“战友”,由他们进行科室协调或应用推广,沟通界面更为友好。另外,面对不了解的临床问题,数据中心经常需要请教临床科室,临床人员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答案的准确性,以免对方答非所问。目前,河北医大二院数据中心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来源于临床部门。
数据价值凸显,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开始设立大数据中心并建设大数据平台,但大数据应用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底涛建议,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设数据中心,一是从国家层面建立区域数据中心,既便于数据的互联互通,也为医疗科研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二是给予政策支持,要进一步把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应用列入相关考核细则,更快地推动数据中心建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数据中心将成为每家三甲医院的标配。开垦数据沃土,耕耘数据应用,必将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院介绍: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创建于1918年,现有院本部、东院区、北院区3个院区运行,正定院区正在建设中。医院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20.60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816张,实际开放床位4126张,2022年门诊量299.2万人次,出院量13.1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6万例。医院现有卫生技术人员5232人,高级职称956人;博士生导师106人、硕士生导师44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1人、长江学者1人、省高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医院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6个;作为河北医科大学规模最大的直属教学医院,拥有国家住培基地29个,专培基地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住培基地7个。2022年度获国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级课题76项(含省自然基金36项)。获河北省科技成果63项,获省科技奖3项,获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58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22篇。